首页   >  华商时评

华商时报专访|如何评价比利时政府在疫情防控上的表现?

2020-5-10

人物名片:

张维宏
根特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共卫生科学博士
牛津大学博士后
流行病学专家
 
在这次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中,比利时是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确诊感染总数超过5万例,居欧洲第八位;新冠死亡总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更一度排在世界第一。对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表现如何评价?5月6日,华商时报记者对根特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张维宏女士进行了电话专访。张维宏教授以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专家的眼光,给我们分享了她的看法和一些研究成果。
 
华商时报:比利时疫情是二月份狂欢节后20万人从意大利度假归来开始爆发的。当时很多华人都表现出强烈担忧,但政府似乎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个算不算是政府的一个失误?
 
张维宏:面对COVID-19全球大流行, 比利时应急体系启动于2月4日, 自第一例确诊病例来自武汉撤侨,成立了科研学术人员组成风险评估小组。采取的主要应对策略是避免医院超负荷,医疗体系崩溃, 资源留给重症患者。希望不要发生像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在病人中选择性治疗这样痛苦的情况。医院采取了停止接受非急症病人这样的措施,全力以赴应对COVID-19病人及扩大重症病人床位。从目前疫情发展看,住院未超上线,重症病床使用率未超60%,医院完全在可控之中。
 
但是政府在其策略中忽略了养老机构,对这些高龄、基础病多、弱势人群防护未予重视。尽管比利时在疫情初期 (3月2号) 对养老机构就出台预防规范,如限制探视等,但是由于未实行全“封闭式”隔离, 医护管理人员自行出入,加上防护物品严重不足 (口罩、防护服等), 养老机构感染严重。直到发现死亡人数一半来自养老机构,才引起重视而采取措施。
 
同时从2月4日到3月1日,比利时政府没有要求从疫区回来的人进行居家隔离。比利时联邦卫生部长几次讲话信心十足,比利时专家也预测疫情传播到比利时的概率只有2%。这也许是对疫情评估不足、对其医疗体系“过度自信的体现。
 
华商时报:口罩问题一直是华人诟病比利时政府的一个热点。大家都觉得,口罩戴不戴,有没有作用,这个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为什么成为了探讨和纠结的问题,直到最近才明确在部分场合强制戴。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张维宏:关于戴口罩争议较多。比利时民众的观念是认为有病的才戴口罩,同时政府强调不主张带口罩,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及认为缺乏科学依据 (直至最新研究证明戴口罩的益处)。口罩缺乏对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压力,在不能保证市民需求的情况下,政府怎能要求市民戴口罩呢? 但是华人已经历上半场国内的抗疫, 深知戴口罩对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性,加上文化传统习惯,戴口罩是保护自己为主。可以说,华人对COVID-19认知,病毒传播途径的了解及自我防护措施都领先当地人一大步。
 
华商时报:在防疫和治疗体系方面,比利时有很多跟中国不一样的地方,包括有很多跟中国人观念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比利时,一个人感染了,大部分都是居家隔离治疗,不给住院,特别是并未进行接触者及接触链条的跟踪和测试。您怎么看?
 
张维宏:正如我前面所述,比利时国家小,资源有限,最大的医院床位也就1000多个,采取的应对策略是避免医院超负荷,医疗体系崩溃, 资源留给重症患者。基于COVID-19感染者80%-85%轻症自愈; 15%-20%重症需入院治疗,比利时政府采取轻症居家隔离; 重症入院治疗; 用入院人数监测人群感染情况。目前医院已可控,检测能力已提高,对怀疑感染者开始展开跟踪及扩大测试范围。
 
华商时报:抗疫中,看到一些医疗志愿者的新闻,但好像并不多。面对这么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政府在社会动员方面做得够不够?
 
张维宏:据我所知,招募志愿者存在多种渠道,电视等新闻媒体,国家官方网站,各大区,社区及各个医院机构, 招募多种职位: 危机中心信息收集整理、电话咨询、医院送饭、清扫。我所在医学院疫情开始时就招募很多帮助医护人员照顾小孩或家属的志愿者。还有一些志愿者在家主动义务制作防护口罩、防护衣提供给医院、社区、警察,其中也包括一些华人华侨自愿送饭到医院。可能社会媒体宣传较国内有限。
 
华商时报:您对比利时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如何评价?与周边国家比,能打几分?
 
张维宏:如按其防控策略,避免医院饱和,目前看达到其目的了。采取的应对策略是避免医院资源超上线,轻症居家隔离; 重症入院治疗; 用入院人数监测人群感染情况。
 
但养老机构成为此次大流行“重灾区”,防护物品严重短缺及国家战略物资未得到及时补充,是其防控的失误。
 
欧洲目前还在COVID-19疫情中,策略效果难以做出全面评估,为时过早,而且疫情防控评估不仅是疾病感染, 还有人们心理健康、愈后身心健康、对家庭、社会发展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医疗资源、医疗体系都是与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规模相匹配、相适应的。国情不同措施不同, 既希望减少疫情对政治、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影响,同时又能够遏制住疫情发展趋势, 各国平衡点不同。加之目前疫情报道的统计数字定义标准不统一,现在打分不适当而且也不是时候。
 
华商时报:比利时世界排名靠前的医疗资源和先进的医药技术,在这次危机中有没有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作用?
 
张维宏:是的,比利时具有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在2018年欧洲健康消费指数比较欧洲各国医疗保健体系的排名中,比利时名列第5,其强制性保险制度使病人可以最多报销所有费用的75%, 广泛的服务范围和覆盖范围,使得每个公民无论职位高低、贫富差距都享受平等、高质医疗服务,避免了不及时就医及要承受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
 
另外,从重症监护病床数量来看,比利时在欧洲也名列前茅, 比利时目前ICU床位,平均每10万人有15.9张, 在德国(29.2张)、卢森堡(24.8张)之后; 在意大利(12.5张)、法国(11.6张)、荷兰(6.4)之前。充足重症床位及政府对重症护理的财政资助, 保证医疗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前提。
 
比利时信息管理体系完善及永久性传染病风险评估工作组的存在, 使得能及时统计报道死亡病例,无论院内、院外死亡,为及时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了帮助。
 
面对疫情大流行,抗疫物资紧缺,激发了比利时研究机构、大学、医院、企业等合作发明创新,如3D打印口罩套、口罩消毒再利用、多种呼吸机发明及病毒检测试剂,同时病毒抗体检测及疫苗研发也取得一定进展。比利时政府及各个大学也提供专门资金用于COVID-19相关项目研发。
 
华商时报:作为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请您就此次疫情说几句话。
 
张维宏:面对新病毒 (SARS-COV-2), 新疾病(COVID-19), 存在许多未知。国情不同措施不同, 既希望减少疫情对政治、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影响,同时又能够遏制住疫情发展趋势, 各国平衡点不同。
 
但有一点,正如3月23日,习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时强调的,“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面对全球治理 (Global Governance), 全球公共卫生 (Global Health),只有合作才能互赢多赢,各国间应经验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科研合作、资源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